好恶的拼音(褒贬好恶的拼音)

尚力财经 163 0
好恶的拼音(褒贬好恶的拼音)-第1张图片-尚力财经

九年级上

17 怀疑与学问

文 | 顾颉刚

[批注]题目是并列短语。但根据课文旨意,“怀疑”与“学问”并不是可以互换位置的并列关系,而是隐含着条件关系。即:怀疑是学问的基础;只有具备了怀疑精神,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的学问。不少议论文的题目都用了并列短语,但仔细分析,并列的两个词语或短语,有着复杂的关系。如《想和做》《最苦与最乐》《敬业与乐业》。

“学者先要会疑。”——程颐[批注]作者引用的是宋代两位理学大家的话(有必要让学生记住这两位大儒的名字、了解他们的重要地位)。中国学术史上明显出现“怀疑”精神,或许始于宋代。

“在可疑而不疑者,不曾学;学则须疑。”——张载[批注]教学中可以设问:作者接连引用两位宋儒的话,是否重复或雷同? 参考答案:文章开篇连用两位大儒的话,可谓先声夺人,给人印象深刻。同时表明:重视怀疑精神,不是某一个人的思想,而是学术界的共识和强调。 我们还可以精细地分辨:程颐的话强调“会疑”,张载的话强调“须疑”,从逻辑上看,是否应该先说“须疑”(态度)再说“会疑”(方法)呢?另外,张载早于程颐,为何不按照时间顺序引言?也许,作者引用这两句话,纯属信手拈来,没有那么多细致的考虑,只是根据两句引言的长短排序。

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。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: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,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。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,[批注]注意作者此文写作的时间,正是四十年代战乱时期,所举例子自然贴近时人的生活感受。 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,说得如何凶险,那便是别人的传说,不一定可靠;要知道实际的情形,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。做学问也是一样,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;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,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。[批注]作者的运思何其严谨!开头先说“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”,接着说事实根据的两种来源,再说“不能亲眼看见、亲自观察”的无奈条件下,只好“靠传说”,于是引出下文“对于传说的话”需要“怀疑的精神”。

我们对于传说的话,不论信不信,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,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。我们信它,因为它“是”;不信它,因为它“非”。这一番事前的思索,[批注]这句话点明了中心论点。不随便轻信的态度,便是怀疑的精神。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、五帝,便要问问:这是谁说的话?最先见于何书?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?著者何以知道?我们又听说“腐草为萤”,[批注]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传说,从历史和自然两方面举例,具有广泛的代表性。 也要问问: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?有什么科学根据?我们若能这样追问,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。

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,哪一种学问,[批注]这段话,从上文的“对于传说的话”递进到“对于一本书、一种学问”。提问学生:传说和学说有什么不同?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:因怀疑而思索,因思索而辨别是非;经过“怀疑”“思索”“辨别”三步以后,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,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。否则便是盲从,便是迷信。孟子所谓“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”,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,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。

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,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、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。[批注]承上启下的过渡句。由分论点1转到分论点2。对于别人的话,都不打折扣地承认,那是思想上的懒惰。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,永远不能做治学。只有常常怀疑、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,有问题才想求解答。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,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。许多大学问家、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。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——戴震,幼时读朱子的《大学章句》,便问《大学》是何时的书,朱子是何时的人。塾师告诉他《大学》是周代的书,朱子是宋代的大儒;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。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:“我怀疑,所以我存在。”[批注]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,一中一西,具有广泛的代表性。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。一切学问家,不但对于流俗传说,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,[批注]“流俗传说”与“过去学者的学说”,构成递进关系,也就是分论点1到分论点2的递进。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,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,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:[批注]四个“常常”,又是递进关系。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。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,哲学上新的理论,美术上新的作风,[批注]三个“新”字短语,从科学、哲学、艺术三个方面论述。连同上句和下句,看看作者不避重复地写了几个“新”?朗读这三句话,注意读出“新”的重音,读出递进的层次感。都是这样起来的。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,那就没有新问题,没有新发明,一切学术停滞,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。

一.字音字形(抄写5遍,拼音也是5遍)

1.颉(jié)

2.颐(yí)

3.譬如(pì)

4.凶险

5.视察

6.轻信

7.腐草为萤(yíng)

8.虚妄(wàng)

9.不攻自破

10.辨别是非

11.盲从

12.尽信书则不如无书

13.辨伪去妄(wěi)

14.折扣(zhé)

15.懒惰

16.塾师(shú)

17.流俗

18.墨守

19.停滞(zhì)

20.伏羲(xī)

21.颛顼(zhuān xū)

22.帝喾(kù)

二.词语释义(抄写1遍)

1.譬如:比如。

2.腐草为萤:语出《礼记·月令》,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。

3.虚妄:没有事实根据的。指一些不着边际的,不可捉摸的事物。

4.不攻自破:无须攻击,自己就会破灭。形容论点站不住脚,经不起反驳或攻击。

5.辨别是非: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惑就放弃个人的独特见解,也不要因个人好恶固执已见忽视别人的忠实良言。

6.盲从: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;盲目随从。

7.尽信书则不如无书: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,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
8.辨伪去妄:要善于辨别,分清真假。

9.流俗:社会上流行的风气、习惯(多含贬义)。

10.墨守:固执保守,不思进取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